“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是鄧小平談教育問題時提出的一個重要觀念。學前階段是幼兒身心發展最迅速、對未來影響最深遠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內,幼兒身體發育很快,語言能力顯著提升,基本是非觀念、道德意識初步形成,行為習慣和思考能力也逐步養成,這些都會對他們日后的健康成長和成才產生重大影響。學前教育階段是我國義務教育的準備階段,也是為規范化、體制化的學校教育打基礎做鋪墊的階段。伴隨著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步,學前教育也必須走出一條規范化、科學化和現代化之路。
課程觀念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應試教育在我國有特殊的歷史文化淵源和時代痕跡。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兒童從邁入校門起就會受到“分數至上”“高分萬歲”的潛在影響。這自然也蔓延到學前教育中,以至于演變成今天一些教師和家長心中“分數要從娃娃抓起”的信條。本應在幼兒園里快樂嬉戲、愉悅玩耍的孩子,為了能贏在起跑線上,被迫早早地開始上名目繁多的啟蒙班、拼讀班、卓越班等。
針對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實際,黨中央提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要求,這是我國教育觀念的重大方向性轉變。作為為學校教育提供準備的學前教育,應當在確保幼兒身心健康的基礎上,以孩童的健康素質為核心,致力于培養具有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和獨立自理生活能力、良好社會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兒童,順利完成幼小銜接,愉快融入學校生活。為此,學前教育就需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方向盤,以素質提升引領學前教育領域的變革,轉變傳統課程觀念,重視提高兒童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使得學前教育朝著培養更完整、更自由、更健康的人格的目標前進。
課程組織方式要從“單一化”向“綜合化”轉變
打造新型學前教育課程模式,需要從課程組織方式著手來變革傳統課程形式,調整課程的結構和組織體系。如果學前教育體系中幼兒活動組織方式過于單一,不能夠達到寓教于樂、學做合一,就會使兒童喪失對活動課程和學習的興趣,為日后逃避學習任務埋下不良的種子。豐富且適宜的課程組織方式是達到教育目標的“有力扳手”,要實現課程組織方式從“單一化”向“綜合化”的轉變,融合優秀教育理念,激活課程創新潛力,創造多種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課程組織方式,實現綜合育人,達到綜教目的,產生綜合效果。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提出:“玩具就是兒童的天使,游戲是孩子們最重要的工作?!痹谧鹬赜變荷眢w成長和心智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既可以提供與活動相關的教育教具,使其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理解所學,更直觀地掌握活動知識并體會理解,也可以有選擇地融合幼兒創造性課程和游戲活動,構建以多元活動區為載體,通過自由操作挑選興趣活動教具進行教育培養的方式。
因此,要把幼兒當作全面而自由的個體,綜合性地設置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課程,注重學習與發展之間的滲透與整合,創新課程方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促進幼兒身體健康發展和心靈健康成長,最終達到綜合教育和系統提升幼兒素質的效果。
課程受教對象要從“被動接受者”向“主動學習者”轉變
在學前教育階段,融洽而積極的課程模式應該是以兒童為中心開發新型課程模式,圍繞孩子們的興趣開展持續的教育活動和創造性的課程設計,借以發展兒童學習和參與課程活動的主動性,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專家張雪門提出,在課程的實施中應把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放在首位,由動機出發才能使兒童在活動中獲得完整的經驗。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边@都是倡導把兒童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自己,以適合兒童的方式教育兒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主性。
事實上,主動學習的關鍵,是要重視兒童作為主動學習者的地位,依托于兒童的個人興趣,通過教學過程給兒童以充分的自由來選擇其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并鼓勵其進行主動學習。主動學習的目標是要培養具有獨立選擇和思考能力、具備創新意識的發現者。這就要求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輔助者,需要因材施教地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特點提供不同的腳手架支持。教師需要激勵兒童和同伴開展良性互動,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再想辦法解決問題,在“提問-思考-解答”中增強兒童的思考力、創造力和自信心,通過同伴間創新觀點的碰撞,獲得更多有關社會及其周圍環境世界的經驗。
家園關系要從“交替者”向“合作者”轉變
家長和教師都在兒童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從課程模式角度看,在學前教育體系中,家長和教師長期以來各占一方、互不涉足,形成了家園獨立、師長互為“交替者”的角色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中提到,幼兒園應當主動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交流兒童身心發展狀況,指導開展科學育兒。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積極配合、支持幼兒園開展保育教育。
實際上,教育是一個整體,課程模式也沒有絕對隔離的邊界。在新型學前教育課程模式中,幼兒的成長并不全依賴于教師或家長其中之一,教師、家長和兒童是相互扶持、共同合作的整體,二者關系應該在“配合者”的基礎上,轉變成為“合作者”。也就是說,在家園關系方面,教師與家長擁有共同目標,應當相互扶持、結合一體,共同為培養兒童成為身心健康的人而努力。
從課程學習角度看,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而是在諸多條件支持下與家長和教師、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得以建構的。兒童在園一日生活中所達成的教育要求、成果和所制訂的教育目標,同樣需要保持一致并延續到家庭中執行,不能因為具體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教師與家長需要以孩子為共同中心,確保家園共育的一致性,以更好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實際上,家長經常性地參與園所課程活動,不僅有助于其了解兒童在園表現,還有助于達到家庭教育與在園教育相結合的目的,幫助學園發展和延續課程理念和教育方法,形成共同智慧。只有在良好的家園互動中,兒童才可以真正處于主動學習地位,增強對家庭和團體的認同感,在參與活動時感受到歸屬感和自信心,豐富學習經驗,獲得能力提升。
總之,構建新型學前教育課程模式,要以“素質教育”為教育大方向,以兒童為中心,以“綜合化”課程方式為依托,輔以“合作性”的家園共育。只有這樣,才能夠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綜合利用好各種課程和教育資源,實現保教并重,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兒童多方面發展需要,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使之能夠成為未來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