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專業調整優化力度,對高校來說不僅是機遇,而且也是挑戰
“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了到2025年的相對量化的近期目標和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
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也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學科專業結構和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有鑒于此,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一直在動態調整。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總數6.6萬個,較2012年新增1.7萬個、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個專業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此次《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力度可謂是前所未有。這必將是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頻度足夠高的專業結構改革,對于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更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調整的規模是評價此次《改革方案》的一個面向,而調整的方向和原則釋放的信號更值得關注?!陡母锓桨浮诽岢隽巳龡l原則,一是服務國家發展,二是突出優勢特色,三是強化協同聯動。這三個原則都有鮮明的指向性和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部署,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這種背景下,高校的專業調整優化要有更加鮮明的導向,那就是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建好建強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
突出優勢特色的要求則指向于高校專業設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忽略了辦學特色,盲目追趕潮流、片面追求專業設置的“大而全”,熱衷于設置投入少、容易開辦的專業等問題,有限的資源沒有集中在特色和優勢專業上,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突出優勢特色,要求高校做好專業設置減法,把那些不符合辦學定位、辦學特色,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不具備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的專業進行撤銷、調整。要從做減法中,優化資源配置,為高校集中資源辦好優勢和特色專業創造條件。
在做好減法的同時,還要做好加法。要緊密對接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引領,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做強優勢學科專業,做優特色學科專業。這不僅要求高校堅持內涵發展、凝練辦學特色,而且更要求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分類分層的多元評價機制,推動教育評價模式從“重規模、重數量、重成果”向“重創新、比貢獻、講質量”,引導高校在不同賽道上辦出水平。這是教育服務支撐國家戰略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推動高等教育從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的必然要求。
強化協同聯動同樣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要求??萍甲兏锛铀?,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知識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都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要傾聽需求方對新時代人才所具備的知識結構和勝任能力的要求。因此,大力推進教育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相互匹配、相互促進,建立更加靈活的新興學科的設置程序,引導一流企業參與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打造高水平特色專業群,對于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不斷提高人才培養適切性非常重要。
總體而言,這一輪學科專業優化調整中體現出“減”“新”“融”的“三字經”信號值得關注。前所未有的專業調整優化力度,對高校來說不僅是機遇,而且也是挑戰。能否抓住這個契機,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進一步彰顯辦學特色并不斷優化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僅關系高校自身的高水平發展,而且也關系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形成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的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